中美航空巨头一季度营收:美航收入超900亿,中国业绩出乎意料
美国航空刚交出季度成绩单,太平洋另一端的中国国航也公布了数据。这两家各自国家的旗舰航司,业绩起伏总能牵动市场神经,也成了观察中美经济温差的一个有趣窗口。这一次,数字背后,是迥然不同的境遇和挑战。
百年老店风光不再?美国航空首季报忧
美国航空的历史几乎与现代航空业同步,近百年的积淀,让它稳坐美国乃至全球航空市场的头把交椅。从最初运送邮件的小公司,到整合八十多家同行,再到C.R.史密斯联手道格拉斯用DC-3开启盈利客运时代,美国航空的家底不可谓不厚。
即便是疫情后的复苏期,如2022年第二季度,它也曾交出营收近135亿美元、同比增长近八成的亮眼答卷,航班量据说力压对手四分之一强。
然而,时间来到今年第一季度,这位行业老大哥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。营收约为125.5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超900亿,看着庞大,实际却比去年同期微降。更让人皱眉的是,净亏损达到了3.86亿美元,亏损额同比更是大幅增加了71%。昔日的强劲增长,似乎踩下了刹车。
后起之秀步履蹒跚?国航同样面临亏损
将目光投向中国国际航空(AirChina)。相比美国航空的百年沧桑,国航无疑年轻得多。它的故事真正始于2004年的重组上市,虽然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合资维修公司。
自诞生起,国航便肩负着特殊使命,执飞国家领导人专机任务,这为其品牌镀上了一层独特光环。近年在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中的保障角色,也为其赢得了声誉。
二十年间,国航迅速成长,到2024年初机队规模已超930架,航线网络覆盖全球。尤其在经历疫情重创后,国航在2023年展现了强劲的复苏态势,前三季度营收利润双增,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幅甚至超过200%,反弹力度惊人。
可是,好景不长?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,国航公布的营收约为400亿人民币。绝对值上远不及美国航空,但同比仅微降0.11%,降幅比美国航空的0.2%还要小一点。这是否算某种“韧性”?不好说。
因为盈利状况同样不乐观:净亏损约20.44亿人民币。虽然亏损同比变化的具体细节原文语焉不详,但“亏钱”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。
不止是汇率:国航的本土“紧箍咒”
一亏,一也亏。一个营收微降,另一个降幅更微。但细究起来,两家巨头面临的困境却大相径庭。简单拿营收数字按当前强势美元汇率换算比较,显然遮蔽了太多东西。
美国航空的百年基业、成熟的全球网络和品牌认知度,奠定了其庞大营收的基础,这是国航短期内难以企及的结构性差异。但近期表现的分化,更多源于各自市场的独特性。
国航的压力,带着鲜明的“中国特色”。宏观层面,紧张的国际关系,特别是所谓“中美贸易摩擦”的背景,难免抑制高价值的国际商务和旅游出行需求。生产成本的上涨,则是大家都要面对的普遍难题。
然而,对国航杀伤力更大的,恐怕还是来自国内。中国那张被称为“世界第一”的高铁网,正在对国内航空市场实施某种意义上的“降维打击”。高铁的准点、高效、便捷和广泛覆盖,在中短途乃至部分长途线路上,成了航空的强劲替代品。对很多旅客来说,高铁不仅时间靠谱,体验也不差。
进一步看,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激增,特别是像比亚迪这类国产品牌强势崛起,自驾出行也在不断分流客源。甚至,对于价格敏感的旅客,票价低廉的普速火车,尽管慢一些,也仍是长途旅行的选择之一。
航空、高铁、普速铁路、私家车……多种出行方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激烈“内卷”,让高度依赖国内市场的国航,营收增长触及天花板,盈利压力自然倍增。
美国航空也非高枕无忧:太平洋两岸的温差
相比之下,美国虽然也有铁路(Amtrak),但无论覆盖、速度还是国民依赖度,都无法与中国高铁相提并论。在美国,中长途出行,航空依然是绝对的主力。因此,美国航空在国内市场主要面对的是同行间的竞争,而非其他交通方式的根本性挑战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航空就可以高枕无忧。其第一季度的营收下滑和亏损扩大,同样指向了问题所在——或许是美国国内或国际市场需求放缓?或许是成本控制失灵?或是其他经营层面的挑战?具体病灶,还需要更细致的诊断。
目前看来,国航虽然营收体量与美国航空差距悬殊,但在第一季度营收降幅控制上略胜一筹。这或许说明,即使头顶多重压力,国航的基本盘尚在。而且,国航的机队扩张和网络完善仍在进行中,追赶的脚步并未停下。
衡量一家航空公司的健康状况,营收规模只是一个维度。盈利能力、运营效率、市场适应性以及未来的增长潜力,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。
美国航空和中国国航这一季的表现,如同两面镜子,不仅照出各自的经营冷暖,也折射出中美两国经济肌理的不同侧面与待解难题。这场跨洋的较量与观察,显然还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